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动漫产业链的产业价值持续向下游商品、体验等消费转移,卡牌、模型、“谷子”等代表品类增速较快。观日鉴中,当下中国精神消费已有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发展基础,供给端具备丰富的优质IP和人才储备,需求端国民文化自信、受众群体渗透和相关消费支出均有望提升,IP衍生市场规模有望超5,000亿元,建议关注以“谷子”经济为代表的IP衍生消费、国风国潮两条主线。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失业高企、阶级固化等社会问题使得“团块次代”、“觉醒世代”生活重心由工作转向休闲娱乐,相关支出的绝对值和占总支出比例均有提升,是为数不多增长的消费品类。
“MAG (漫画Manga、动画Anime、游戏Game)”作为日本精神消费的代表,1991-2010年动画市场规模期间Cagr 3.4%显著高于日本实际GDP增速,并且同期的日本服装/家电/餐饮市场规模分别-72%/-43%/-14%。2022年日本广义动画行业市场规模约29,277亿日元,价值向海外、二次创作转移,日本动漫IP相关上市公司2000年至今的平均/中位涨幅为336%/145%,显著跑赢日经225涨幅102.6%。
日本动漫产业的运作逻辑是以漫画等IP为核心,通过动画形式扩大受众,并使用商品化等形式刺激下游衍生消费,上游漫画(6,907亿日元):中游动画(3,765亿日元):下游衍生消费(10,920亿日元)=3:2:5,产业价值链呈两端高、中间低的纺锤状分布,并且产业重心持续向授权、商品等下游转移。
具体看,细分赛道市场规模方面,漫画(6,907亿日元)、商品化(6,693亿日元)、娱乐(2,981亿日元)等商品市场规模较大,近三年Cagr增速方面,现场(83.1%)、Vtuber(60.6%)等体验消费增长较快;经营利润率方面,上游出版(10%)较为稳定,中游动画制作(-3.2%~28.3%)受作品质量、热度等影响波动较大,下游娱乐设施(5%)、商品销售(约10%+)、授权许可(40%+)各有千秋。
商品端,日本动漫衍生商品品类百花齐放,其中集换式卡牌(24.9%)、扭蛋(13.0%)、模型爱好(11.2%)近5年Cagr增速较快,“谷子”为代表的软周边迅速兴起。参考日本IP产业龙头的经营策略,万代南梦宫在IP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均有优势,并在商品开发上具备壁垒,能够生产出差异化产品吸引消费者;三丽鸥则通过大量的IP营销和授权渗透至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较轻的授权模式提升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