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和未来电视有限公司在第11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联合举办了“动漫IP全球化传播论坛”。论坛上,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动画国际传播报告》,未来电视和YouTube联合推出了扶持助力中国动漫出海的专项计划,“熊出没”“奶龙”“我是不白吃”等国内知名动漫IP方分享了出海经验。业界同仁一致认为,国产动漫正迎来一个出海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AI人工智能的创新驱动,中国动漫IP全球化传播将迎来新纪元。
未来电视有限公司CEO李鸣在致辞中表示,“出海”一词,不仅象征着中国动漫产业走向世界的自信和决心,还意味着中国动漫产业追求全球化发展的战略和目标,意味着我们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代表着动漫产业“拥抱未来”的智慧与创新。李鸣提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动漫产业必将经历新的变革。而动漫的全球化传播,动漫在未来的物理宇宙和数字宇宙当中的传播,都可以成为整个行业可以共同去狂想的话题。
随后,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发布了《中国动画国际传播报告》。报告指出,动画是中国视听节目出口重要内容形态,2023年,电视动画出口额仅次于电视剧和网络视听节目,占各类节目出口总额的6.14%。亚洲是中国动画对外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19-2023年,中国动画片出口到亚洲的金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59.19%。此外,民营机构、网络视听平台、广播电视机构纷纷通过商业化发行、国际合拍、联合译制联合播出等方式灵活助力中国动画内容持续走出去。随着中国动画技术的不断提升,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动画市场重要供给方,国际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动画国际传播报告》的权威发布,为产业发展理清了现状、查摆了问题、指引了方向。
接着,各位嘉宾围绕“动漫 IP 全球传播论坛: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动漫IP全球传播”发表主题演讲。
未来电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世武提出,基于中国动漫IP出海的痛点和机遇,我们要从“全域出海新路径、在地化新突破、AI新变革”三点入手,打造“中国动漫出海新质传播力”。论坛上,未来电视发布“蝶漫计划”,预计总投入1亿元人民币,从“在地化传播”“AI驱动产业升级”“国际化品牌共建”3个领域助力中国动漫出海。未来电视将结合自身在华语内容发行和海外平台运营的优势,打造丰富多元的IP矩阵与内容生态,将中国优秀的动画作品推向世界舞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漫IP。
YouTube大中华区策略合作伙伴动漫事业部负责人余承儒提到,近3年来,YouTube已经为全球超过300万名创作者提供了近700亿美元的广告收益,YouTube平台已然为中国动漫IP的出海提供了独特的机遇。接下来,YouTube将联手未来电视推出扶持助力中国动漫出海的专项计划,充分发挥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中国动漫出海,聚力本地化译配,聚合跨界资源联动,促进动漫领域深入交流合作,抓住技术创新机遇和产业升级机遇,共同助力中国动漫走向世界。
论坛中,“熊出没”IP代表方特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高丞先生、YouTube创作者“that little puff”创始人张明驰先生、“我是不白吃”IP代表兰翔先生都分享了IP商业化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国漫IP已经开始发力周边生产、IP授权、联名联动、版权发行、游戏开发、广告合作等领域,优秀国漫IP具备的商业化潜力非常值得期待。而“奶龙”IP代表裴溪晗女士和酷看文化联合创始人李筝女士则指出,“本地化”对于动漫IP的全球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动漫IP全球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做好本地化运营服务,才能让动漫IP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与当地观众建立情感共鸣,让更多海外用户和平台了解中国动漫,进一步提高国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动画IP“沃福一家人”代表Chi Tran女士也通过视频的形式和在场嘉宾分享了“沃福一家人”是如何通过内容生产、商业合作、矩阵搭建等方式链接全球儿童。
在此次论坛上,与会嘉宾均提到,需充分利用AI技术爆发的机遇,继续扩大生态链,持续创新,聚焦热点,用高效、新颖的动漫作品打开国际的大门,为动漫产业出海增添硬实力,中国动漫也必将迎来全球化传播的新纪元。(李雯)
9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合办,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和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数字经济工委会协办的2024(首届)中国数字人大会——面向人工智能的数字身份体系研究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发表致辞。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食品行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三体》成为世界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月亮很近,抬头就能望见阴晴圆缺;月球很远,需要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跋涉。中国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与普通公众生活的距离。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都离不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