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7月6日,作为“2025苏州文学周”系列活动之一的“书影江南”苏州文学电影展映周,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同步举行。《红粉》《城南旧事》等6部与苏州关联的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推出后被市民和影迷“秒定”。
从百年经典到院线大片,从荧幕故事到城市生活,苏州这座极具天然胶片质感的城市,创造出独属江南气质的人文经济叙事——人文底蕴驱动内容创新,现代光影催生新兴业态。
近日,苏州籍导演李少红的电影《红粉》原著作者苏童,回到家乡苏州和影迷面对面交流,分享小说背后的故事。江南分馆影厅内座无虚席。
提起作家苏童,大家都非常熟悉。熟悉的不仅仅是他写的小说,或者被改编成的电影(诸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更是作品中流淌着的江南情调,潮湿且缠绵。
“苏州的城市文化,刻在一代代苏州人的基因里,滋养了文学和影视文化,让经典至今仍充满生命力。”苏童介绍。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聚集的江南胜地,诗词歌赋、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为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传入和兴盛奠定了基础。
来看一条简要的时间线年,在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中,苏州的菊坛名伶登上现代银幕。
1927年,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游记》改编电影《盘丝洞》上映。剧中主角殷明珠来自苏州,且众多道具和取景地均有苏州元素。该片曾远渡挪威又落叶归根,经过4K修复后,再次绽放青春。
上个世纪90年代,苏州作家苏童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姜文也将苏州作家叶弥的作品拍成《太阳照常升起》。
近年来,备受观众好评的《繁花》《都挺好》《孤舟》等现象级影视作品,均有苏州的“色彩”。
中国作协社联部和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故事研究院共同编发的《2024年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蓝皮书》显示,2024年口碑与热度俱佳的160部国产剧集中,文学改编作品占比达48%。
不难看出,在当下文化环境中,城市、文学作品和影视的交融,已经成为文化趋势。
“一部能够引发跨时代共鸣的影视作品,往往是城市基因、文学肌理与艺术表达的综合产物。”苏州大学教授、博导,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改编不能简单复刻现实场景,而应加强跨媒介美学转译。这种改编要求创作者具备“文学考古”能力,既要忠实于原著精神,又要找到影像化的表达方式。
有人说,城市像火锅,滚起来的是故事,沉下去的是日常。在今天,用这句话来解读影迷眼中的城市和文艺,很是贴切。
苏州电影票房始终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拥有庞大的影迷基础。在银幕之外,年轻人身着汉服、旗袍漫步苏州,品尝地道美食。这种“电影取景地效应”本质上是游客和影迷在消费关于江南生活的美好想象。
在“书影江南”苏州文学电影展映周期间,众多外地影迷组团来到苏州,跟着剧情和创作者的思绪沉浸苏城。
“跟着原著和电影感受故事后,再去阅读苏州这座城市,就发现眼中的每一帧、每一页都是生活。”影迷周浩介绍,“在这样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故事的主角。”
在上个世纪,电影《美食家》《小小得月楼》《满意不满意》将传统的苏帮美食搬上荧幕,火遍大江南北。虽然数十年过去,但至今跟着这三部电影前来打卡苏州美食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虽然苏帮菜已经根据现代人的口味和审美进行了改进,但电影里传递的苏帮菜文化至今仍然是吸引游客和影迷们前来体验的内核。”苏州市烹饪协会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帮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金洪男表示。
电影从城市中找到了创作灵感,城市通过电影提炼出了新的故事。这是城市和文化的同频共振,是人和城市的双向奔赴。
开馆一周年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便是苏州最独特的佐证。93个专题影展、758场学术放映,12个私域影迷群、6000名影迷、近千万线上话题浏览......一组组数据让江南分馆不仅成为长三角光影新地标,更成为影迷们打卡苏州的独家记忆。
2020年起举办的苏州国际修复电影展,通过展映经典影片,不仅修复了影像本身,也修复了城市与观众的情感链接。
在盘门景区的露天放映中,千年城墙与《横空出世》的工业美学形成时空对话,这种“场景蒙太奇”打破了传统观影体验,使城市本身成为艺术创作的参与者。
不难看出,城市作为电影叙事参与者,已经从单纯的外景地升级为叙事主体,文旅产业的影视化运营也成为城市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向。
近几年,苏州电影产业动作频频——央视电影频道制作基地落户;“中国首个纪录片小镇”落户;苏州艺术人文影院联盟成立;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开馆……
无论是影视剧本创作,还是影视剧的投资、出品、发行,苏州影视业务规模正逐步扩大。同样,依托苏州文化产业和前沿技术,“苏州创作”和“苏州制作”在各院线大片中博得满堂彩。
今年6月底,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全球总票房突破159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据了解,该片超四分之一的制作在苏州完成。
此前,由苏州企业创作的动画电影《老鹰抓小鸡》成为动画电影中的黑马,并获得了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提名。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微而精、短而美”的微短剧,正在丰富苏州文化传播的叙事方式。
网络微短剧《一梦枕星河》《面若桃花(第二季)》成为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推优2024年优秀作品;文旅非遗微短剧《搬砖吧,大小姐!》斩获“国际微短剧大赛优秀奖”; 吴门医派文化题材微短剧《跨时空药柜》上线全国头部短剧平台爱奇艺……
近日,2024年度江苏优秀文艺成果认定名单揭晓,全省共有9部网络微短剧入选,苏州独占4席。
“苏州深厚的人文底蕴正是优质作品出圈的内在驱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新兴技术的探索与运用,也催生出了叫好又叫座的新兴业态。”周永博表示。
此次举办的“书影江南”苏州文学电影展映周,也为苏州影视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周永博建议,可探索设立“文学影视化实验室”,增强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邀请作家与导演共同挖掘、在地开发苏州IP,实现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
同时,依托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构建电影文化共生体,培育“苏州电影创作基地”,吸引编剧、导演驻地创作,形成从文学孵化到影视制作的完整产业链,推动电影展逐步升级为兼具学术性与大众性的文化品牌。
“苏州实践证明,当城市不仅是电影的背景板,也能够深度参与电影创作过程,从而产生“1+1>2”效应。”周永博表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15层 联系电话 邮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