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洛杉矶比弗利中心外的年轻人为一只长着九颗尖牙的毛绒怪兽排队三小时,当Labubu盲盒在StockX上炒出上千美元溢价,这个由中国香港艺术家创作、泡泡玛特孵化的IP,已超越潮玩范畴,成为观察中国文化产业跃迁的典型样本。不依靠厚重的叙事输出,而是以情绪共鸣、用户共创为载体,以Labubu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品闯出了一条“轻量化出海”的新航道。
Labubu的颠覆性首先在于打破了“IP必须依托影视动漫”的传统逻辑。龙家升笔下的森林精灵没有预设剧本,却通过“九颗尖牙”的怪诞形象和“叛逆邪笑”的情绪符号,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留白空间。这种“空白人设”策略暗合了Z世代的心理需求:当年轻人不再追求被定义的完美角色,Labubu的“不完美真实”成为其对抗压力的精神镜像——Labubu的粉丝为其镶牙钻、做翘臀改造等魔性二创,本质上是在通过物化载体完成自我表达。
泡泡玛特的运营逻辑不同于传统IP孵化路径。截至2024年,泡泡玛特旗下拥有艺术家IP约73个,公司将创作端与商业端高效拆分:艺术家专注灵感输出,平台负责供应链整合与全球化分发。这种专业化分工让Labubu从香港小众潮玩蜕变为全球现象级IP,2024年THE MONSTERS系列销售额暴涨至30亿元,印证了“轻叙事、重共鸣”模式的商业爆发力。此外,泡泡玛特通过盲盒机制、限量发售等运营模式,将Labubu打造成“社交通货”,通过“玩具+社交+投资”的复合玩法,重构了IP的商业生态。
在泰国,穿泰服的Labubu担任“国家体验官”,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在法国,卢浮宫限定款将Labubu与世界名画解构重组;在北美,“心动马卡龙”系列以多巴胺配色直击Z世代审美——这种“70%标准框架+30%本地创新”的运营策略,让Labubu避开了“文化输出”的生硬感,更好地融入不同市场。
支撑这种柔性渗透的,是中国供应链的硬实力。“三洲五仓”体系将交货周期压缩至72小时,当欧美品牌还在为库存发愁时,Labubu已实现“全球爆单、极速铺货”。
穿透文化壁垒的终极密码,在于对“情绪价值”的精准捕捉。Labubu的“反完美主义”满足了全球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在东京,它是对抗职场压力的“叛逆伙伴”;在伦敦,它是表达个性的时尚配饰;在曼谷,它是融合本土信仰的“招财精灵”。TikTok上#Labubu开箱超10亿次的播放量,本质是全球用户在共享一种“不被定义”的情绪共鸣,这种超越语言的情感连接,让中国IP实现跨文化认同。
2023年中国潮玩产业规模达600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1101亿元,背后是年轻群体“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升级——超四成消费者愿为兴趣付费,这种心理土壤催生了文创市场的井喷。更重要的是,Labubu推动中国IP零售市场在2023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市场,尽管人均消费仍有差距,但“从Made in China到Brand from China”的转型已见雏形。
Labubu的爆火证明,文化输出不必依赖厚重叙事,通过“情绪代偿”“社交货币”等轻量化载体,反而能实现更深层的文化认同。
更具启示性的是Labubu构建的“文化出海”新范式:通过TikTok UGC传播、明星效应引爆、本地化产品设计,形成“线上试水—联名破圈—线下深耕”的闭环。它为游戏、动漫等领域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文化出海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寻找“人类共同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站在Labubu爆火的节点回望,中国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依赖政策扶持到拥抱市场规律,从固守本土文化到融合全球审美,Labubu的成功证明:当创意、市场、供应链与国家战略形成合力,中国不仅能产出世界级IP,更能定义新的文化消费规则,这也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产业的无限可能。(作者:刁基诺/中国传媒大学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