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OpenAI发布了一款基于GPT-4o模型的高端图像生成工具,能够让用户免费生成吉卜力动画风格的图像。这项应用让GPT-4o在短短一小时内就增加了100万用户,被网友称为“核弹级别”的更新。
近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在谈及人工智能(AI)时表示:“AI用4秒钟就完成了一篇作品。看完之后,我承认自己写不过AI的郑渊洁。”这一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当今人工智能已能创造出几乎无法与人类作品区分的内容,我们应如何定义和保护这些创作的权益?这一问题不仅是技术与法律的交汇点,更是人类创造力认知的历史性转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不久前,在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武汉网络安全创新论坛上,瞭望智库专访了浙江大学数智融合研究实验室主任、君同未来创始人韩蒙。他长期关注AI与知识产权的交叉研究。在采访中,韩蒙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是一种促进创造力发展和知识传播的社会制度安排,对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保护,涉及技术伦理、法律规制和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反映出我们社会如何看待和治理这一前沿技术,值得深入探讨。”
韩蒙系统阐述了AI对知识产权体系带来的核心挑战:“一是对传统著作权中‘作者’和‘创作’等概念的冲击,AI辅助创作和完全由AI创作的内容如何进行权属认定和保护;二是在专利法领域,AI作为发明人是否可以申请专利,以及如何保护AI生成的发明创造;三是AI训练过程中对大量已有内容的使用,是否属于合理使用或是需要征得权利人同意。”
与此同时,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上,AI创作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社交平台Soul App设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Just So Soul研究院院长鞠靖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观察。他表示:“伴随着AI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DeepSeek的破圈,加速了AI应用在大众层面的普及和渗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AI为工具辅助创作、提升效率并赋能社交网络。”
Soul App最新发布的《2025 Z世代AI使用报告》揭示了一个趋势:Z世代中对AI技术非常了解(包含从事相关行业、研究或熟练使用相关产品)的群体占比为23.8%,而一年前这一比例仅为3.53%,一年增长了近6倍。
鞠靖深入分析了AI技术如何改变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平台上AIGC辅助发帖工具提升了用户内容创作的效率和质量,‘AI帮评’‘AI聊天助理’等功能有效提升了用户与其他用户交互的能力,让‘表达’不再成为难题。依托AI技术的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形式,让年轻人拓展了社交表达的维度。”
比如,Soul App基于用户兴趣与历史数据,自动推荐发帖主题并生成图文内容,以形成更低门槛、更符合用户个性化表达的发布器等。同时,基于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在社区的对AI Agent讨论,目前Soul App正在探讨“在社区中打造一个虚拟人社区”,以不同类型的AI Agent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
鞠靖进一步补充说:“从行业情况看来,在AI技术深度渗透社交领域的当下,平台正从工具赋能迈向生态重构。无论是OpenAI计划推出类似X的社区,还是Kimi内测社区功能,都表明工具型AI正在争夺入口。而如小红书、Soul App等平台更侧重‘场景化渗透’,例如小红书通过AI优化图文推荐,Soul App则探索虚拟伴侣的情感陪伴等。”
关于新生代对知识产权的态度,鞠靖观察到了一种积极变化:“相比此前的代际,Z世代有更加明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并且主动保护原创。例如,通过平台个性商城的发展和捏脸师文化的孕育,年轻人主动购买原创作品,维护原创者利益,极大激发了捏脸师创作的热情,这形成了良性循环。”
【编者注:捏脸师为虚拟头像创作者,他们通过出售自己创作的虚拟形象获得一定收益,是游戏和社交平台孕育出的一种新型职业。】
今年4月26日是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将“知识产权和音乐:感受知识产权的节拍”定为年度主题。对此,韩蒙表示:“音乐早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门类,它深度嵌入影视、游戏、社交媒体、虚拟现实乃至消费品设计等多个产业生态之中,成为数字文化经济中的关键内容资源。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不再只是保障音乐人权利的工具,更是支撑整个文化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设施。”
韩蒙进一步解释了AI技术对音乐产业的深刻影响:“随着AI作曲、算法推荐、合成声音、虚拟偶像等新形式的广泛兴起,音乐的创作方式、传播渠道、商业模式和消费体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我们对‘作品’‘作者’‘表演’等基本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也需要为新技术赋能的音乐产业链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制度支持。”
鞠靖则从社交平台的实践角度分享了AI在音乐领域的应用观察:“我们看到许多社区用户开始尝试使用AI音乐技术,如Suno等,来创作、改编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个人兴趣表达,有的则用于社区内容创作,如制作发帖配乐和氛围营造。”
他特别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双面性:“这种自发性的AI音乐应用,展示了普通用户如何借助新技术参与文化生产,但同时也带来了关于原创认定、音乐素材使用和权益分配的新问题。平台也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在保护原创权益的同时,不扼杀用户的创意表达和内容创新。”
在剖析AI创作与人类创作的本质区别时,韩蒙从认知科学角度提供了见解:“当前的大模型主要依靠对海量数据的统计模式识别和学习,其创作过程本质上是基于已有语料中出现过的模式进行概率预测和生成。而人类创作则涉及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意图、情感、价值判断和创造性思维等。”
针对这些挑战,韩蒙领导的团队正在推进多项技术研发:“我们开发了‘模型指纹’技术,可对大模型进行唯一性标识,实现模型原创性的技术确认和权属证明;构建了‘内容伪造检测与水印溯源系统’,解决AI生成内容的版权混淆与传播追溯问题;同时在推进‘AI创作可解释性’研究,希望提高AI创作过程的透明度。”
面对AI时代“共创”文化与传统知识产权观念之间的潜在冲突,两位专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
鞠靖从实践角度分析:“共创文化强调集体协作、开放贡献,与传统知识产权观念中的明确所有权、强调独占性等确实存在核心差异点。但伴随着技术和理念的进步,共创文化和知识产权观念并非是绝对对立、不可共存的。通过灵活、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如各种开源协议),将有效调整两者之间的张力,进一步激发创新,诞生新的平台模式和商业模式。”
韩蒙则从制度设计出发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构想:“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应当是一个动态演化、技术嵌入、数据驱动的智能系统,而非静态的法律文本。它需要具备清晰的权属规则、数据使用的透明合规、专利与开源的灵活平衡、伦理责任的制度嵌入以及全球协作与本土适配的双重能力。”
他同时强调:“中国学术界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探索‘数权’概念和‘数据权益保护’框架,试图超越传统知识产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构建更加契合数字时代和AI发展特征的新型权益保护体系。”
在AI知识产权治理中,各方主体的责任边界日益清晰。针对社交平台的责任定位,鞠靖提出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平台需要明确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呵护、激发创作者热情的同时,明确边界,引导用户合理、合法、合规使用AI。此外,平台也需要主动提升AI治理能力,主动采取措施,主动规制,与相关部门积极保持沟通,参与到推动AI创作权益保护治理共识建设的工作中。”
韩蒙则从更宏观层面提出了“技术伦理文化”的构建需求:“未来的AI生态,不能只是‘谁拥有最多数据与算力’,而应是‘谁能最负责任地使用与分享’。建立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观的AI伦理准则和相应的自律与监管机制,对于健康、可持续的AI创新至关重要。”
AI对知识产权体系的影响已从理论讨论走向法律实践和商业博弈的前沿。特别是在2023年被全球关注的“李诉刘”案中,中国法院认定原告通过输入提示词使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图像具有一定独创性,对被告未经许可使用构成侵权,这一判决为AI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此,韩蒙认为:“我们需要探索更精细化的权益分配机制,比如区分提示工程的价值、AI系统的贡献以及底层数据的权利,建立更符合数字经济特性的多层次权益保障体系。”
鞠靖则基于平台实践,展望了AI创作生态的发展趋势:“我们相信,通过平台、创作者、技术提供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未来将形成一个既保护创新、又促进共享的AI创作生态。”
当AI既是创造工具又是创造者,真正的挑战不是简单确定谁是“作者”,而是如何在鼓励创新、保障权益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机制。人类创造力与算法能力的结合,正在重绘知识产权的版图,而这幅图景的最终形态,将由我们共同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