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人深入郑州腹地,大概会看到这样一副荒诞图景:一群三四十岁、看起来与小红书的精致气质毫无瓜葛的中年男人,却借助这个年轻女性聚集的平台,靠着标准化内容工厂,和对算法的极致利用,撑起了数千万乃至上亿的年营收。他们几乎都是草根出身,许多人仅有中小学文凭。
时间回到2018年。淘宝直播带货初露锋芒,李佳琦、薇娅相继出圈,爆款不断的抖音在年中正式反超快手,成为中国内容分发类App中的头部流量池。以至于几乎没有人将小红书放在眼里——一个月活不过千万的种草社区。
如今回头看,二者的“合谋”颇有些相似之处:作为互联网资源匮乏的农业大省,河南的商家长期处于电商圈的边缘地带。他们既缺乏资本支撑,也不具备品牌资源,大多只能在产业链下游艰难摸索。曾有10年淘宝电商经验的刘智告诉36氪,那时的郑州只有2000家天猫店,但在杭州,这个数字翻了10倍。
而彼时刚刚转型为“生活方式内容平台”的小红书,在抖音和淘宝的双重夹击下,亦显得有些尴尬。这是主流玩家不屑介入的荒地,却意外给了边缘力量以可乘之机。没想到,正是这一看似无奈的选择,让他们意外挖掘到了一座无人争抢的金矿。
然而,当前来掘金的人增多,小红书这个舞台,也收回了最初的宽容。新人还在涌入,老玩家却已掉头默默离场。
随后,他分享了一个案例,来说明小红书如何通过流量撬动财富神线粉的素人账号上,发了一条种草笔记。帖子内容极为简单,正文只有一句话“我婆婆夸我买得好”,配图则是一张床,场景中植入了产品 —— 一个给新生儿使用的小枕头。最终,在没有任何投流的情况下,这条笔记凭借自然流量冲到了10万阅读量,并为他的产品带来了十几万的销售额。而这样的一条笔记,几乎没有成本。
与高价投放明星、达人,动辄花费几十上百万的传统营销方式不同,郑州帮走的是“以量取胜”路径—— 大规模招聘小红书编辑,每天批量复制爆款内容生产出海量笔记,广泛投放于素人账号,靠自然流量跑出爆款,再引流至站外的淘宝天猫平台成交。这样绕开官方,纯靠免费流量的野路子打法,被业内称为“水下笔记”。
这种方式精准地捕捉到了小红书的核心机制:种草驱动,不硬推,只以分享真实生活的姿态悄悄植入产品。不过,这些看似偶然、真诚的笔记,实则是由工位前的一个个小红书编辑,凭空构造的场景和文案而来。也正是这支隐身在平台背后的“蚂蚁雄兵”,通过一篇篇源源不断的种草笔记,潜移默化地操纵着用户的消费决策。
陈珏是上海一家内衣品牌的媒介策划。因降本增效,这两年部门的营销预算减少了近一半。但要花钱的地方一点没少。“如果我们做报备内容(指通过官方蒲公英平台推广的内容,需支付10%服务费)的话,不投流基本上是跑不出去的。”根据陈珏的观察,一个平均阅读量在1000左右的小红书博主,发布的合作推广内容阅读量会降到六七百,“不投流的话,内容前期很难冲上去,你不得不花钱。”
在被视为“消费决策最后一站”的小红书上,谁抢占了关键词,谁就占领了用户心智。因此,商家往往会在平台上大量铺设内容,围绕目标人群的搜索习惯进行“关键词锁位”。比如一款沐浴油,需尽可能覆盖如“干皮沐浴油”“秋冬保湿沐浴”等相关词汇,确保用户搜索这些关键词时,首先看到的就是自家产品。关键词锁得越牢,转化效果也越显著。
刘智第一次被小红书震惊,是在2019年5月。他和几位朋友组建了一个名叫“万牛会”的电商交流社群,每天去两家企业交流学习。
彼时,郑州还只有四家专攻小红书的公司。去其中一家拜访时,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那是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商公司,三四百人,只做小红书一个流量渠道。他看到一个单身的应届毕业生小伙子,在小红书上写教人如何备孕,纯免费流量导到淘宝,单月就能带货百万。
离开该公司后,刘智与合伙人迅速复刻了这套打法,从零推广一款新产品。他们招了三名应届生,开设天猫店铺,每人配十部手机,在小红书上每天发布30篇内容,围绕脱毛、防晒和产品推荐。彼时小红书平台内容去重机制宽松,帖子改几字就能重复发布。市场几乎没竞争,只要说明产品功效就能带动销量。即便团队经验不足,产品每天仍能实现2万元流水,一个月就是60万。
如果你是郑州的一名小红书编辑,每天的工作流程大致如此:前一晚先刷小红书,挖掘相应品类赛道的爆文模板,转发给组长过目确认;第二天一上班,就按选定模板开工——拍照、修图、写文案,一步不差地模仿;在下班前发布规定数量的笔记(通常是6条),确认顺利收录后,还不能松懈。接下来要盯数据,看是否哪篇帖子破了100个赞,一旦跑出百赞爆款,就要立刻补评论、做引导,把流量牢牢引向站外的购买链接。
章可欣曾试过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些不一样的内容。比如,结合当下热门的乙女游戏或IP进行创作,根据用户喜欢的角色,推荐相应的产品。这个想法在公司内部获得一致好评。可等到内容发布时,却直接被平台判营销违规,没有被成功收录,等于“白忙活了”。那之后,她开始乖乖复刻,再也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说白了,我们就是一个为了卖产品的流水线机器人。”
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所谓郑州帮打法,其核心优势不在“打法”,而在“郑州”二字。巨大的人口红利,给了郑州帮赖以生长的空间。
在郑州,一名小红书运营的基础员工,底薪普遍只有3500元左右,且大多公司不缴纳社保。同样的岗位放在上海或杭州,成本至少是它的两到三倍。批量产出的内容背后,是一套以密集劳动力为支撑、以牺牲员工福利与发展空间为代价,堆砌出的极致人效比。
在决定跟进郑州帮打法后,陈钰的主管派出两三名员工,仿照竞品的内容模板,于2025年1月至2月下旬期间发布了97篇水下笔记。结局毫无意外,以失败告终。在这97篇笔记中,数据过百的的有19篇,点赞量最高的为366。但一番折腾下来,陈钰发现,销量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因策略调整,削减了尾部KOL和KOC的投放,出现了一定下滑。
一旦某篇内容爆了,控评工作必须第一时间跟上。不仅要抢占前排评论,还得准备多样化话术。有人负责询问价格,有人负责“扮演”老顾客称赞产品,且要用多个账号配合,避免被识别为硬广。评论区若被截流,还需及时删除或补评论反制。一篇笔记爆了,评论量往往在短时间内激增,一旦错过控评的关键时间点,后期想把自己的评论“挤”上去,成本将大幅增加。
内容形式也在变化。以测评笔记为例,郑州帮早期只抠图,不拍照。等平台开始要求“有真实体验”后,他们就买竞品回来,实拍、上手、真人出镜。后来平台又不让出现“拉踩”,他们就改话术,从“我们比它好用”变成“它好看,我们好用”。再到后来,这种对比也不行了,他们就干脆各夸各的:“它适合油皮,我们更适合干皮。”
17173全新怀旧频道已上线!推荐怀旧网游,重温老玩家故事。点此进入怀旧频道
点击查看更多怀旧游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