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恨歌》《甄嬛传》《庆余年》到近年来的《繁花》《千里江山图》《城中之城》,再至7月18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芭蕾舞剧《百合花》,文学IP一直是戏剧、影视的重要来源。当下,文学IP如何在舞台和大小屏上重获新生、汇集流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线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文学创作中心、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的“文学IP·戏剧重构——IP改编在舞台与影视领域的实践”研讨活动在上海作协举行,主创和专家们从芭蕾舞剧《百合花》、话剧及影视剧《诺曼底公寓》、星·杂剧《庆余年》等三部处于不同制作阶段的作品出发,共同探讨文学的戏剧影视转化路径、趋势和建议。
舞剧《百合花》邀请王安忆担任编剧,让两代的文学家精神的传承,脉动的红色基因,在海派芭蕾的演绎中绵延生辉。据悉,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也即将亮相电视荧屏,作品以明代末年松江府申氏家族三代女性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家族对顾绣技艺的传承,通过女性群像展现了晚明上海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
《诺曼底公寓》这个承载着战争与和平、欢乐与泪水、光荣与梦想的独属于老上海的故事,成为舞台剧、影视剧改编的一个蓝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正在着手打磨剧本,预计本月推出定稿,待经过几轮验证之后进入排练环节,今年年底首演。尚世影业同样看重了小说中全新的空间叙事和群象刻画,他们将以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上海作为光荣之城、梦想之城、开放之城、创新之城的历史基因和当代定位。
“文学作品自带丰富的生活质感,也有真实的岁月颗粒,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厚度是在生活、历史中生长出来的、根植于土壤的厚度,正因为这种人物厚度让我们触摸到人性的幽微和深邃,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思考,也才能引发受众的共鸣。影视从业者看重的正是文学作品的这些点。”SMG影视办的二级导演韩笑阐释了文学IP之于舞台、影视的重要性。
文学IP的改编如何进行?以评论家方家骏的见解,改编者要对文学作品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进而化为自己的感受,同时充分重视自己本艺术门类的艺术规律,将文学作品“放在自己本艺术门类这个筐子里去衡量它怎么样和你的艺术规律相符合”,最终达到文学的表达和舞台、影视的表达完美碰撞在一起。正如他所说,“不跪在文学的脚下,而是站在文学的肩膀上去寻求艺术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真正的审美创造者。”
本次研讨活动是上海文学创作中心继“2023上海文学IP舞台化改编工作座谈会”“2024上海文学戏剧影视创投沙龙”“2024文学IP舞台转化推介”“2025文学IP戏剧改编推介活动·戏曲专场”等活动之后的又一次创作保障配套活动。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文学原创作品是终极的源头,是“无中生有”的那个“有”,只有文学沃土滋养戏剧影视,上海IP才能彰显时代精神的深刻本质;上海文学与戏剧影视转化的实践也证明了根植本土才能打动人心,文艺创作要回应时代命题,这需要文艺从业者们共同“以优秀文学作品为魂、以戏剧影视为翼,在上海这片热土上书写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